哪些歐洲國家為外國人提供免費大學教育?學生每月的生活費是多少?(270期)
去歐洲留學,是很多莘莘學子嚮往的事情。但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學費是很多家庭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畢竟,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年的開銷不菲。在歐洲,一些國家的大學學費非常昂貴,但也有一些國家提供免費的大學教育或收取很便宜的學費。像是希臘在歐盟國家中,是生活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該國對來自歐盟國家及歐洲經濟區國家的留學生,提供免費教育。在學習期間,留學生每周可以工作20個小時。假期期間,每周可以工作40個小時。在歐洲,找到一所免費或價格便宜的大學並不難。如果有準備留學歐洲的學生,不妨了解這些免費的大學,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摘自 希望之聲)
開學收不了心? 家長必學3招提升孩子注意力(269期)
學校開學了,不過卻有老師及家長發現家中寶貝似乎還沒收心,課堂中的學習、寫回家作業總是無法專注,就醫後發現原來是過度使用3C產品所導致,尤其暑假期間孩子待在家中更容易接觸電視、平板及手機,皆會造成孩子專注於一件事物的時間愈來愈短。
(摘自 世界新聞網)
「急診中的大學」 台灣高教問題多(266期)
【記者郭玉屏台北報導】清大前校長賀陳弘29日在一場論壇中表示,政府如果做不到提升經費,就應允許使用者投資自己,呼籲鬆綁學費。台大校長陳文章也說,北京清大經費已9倍於台大,台灣高教資源與其他國家有不小差距。
台灣大學校友基金會29日在校友會館舉辦2023高等教育改革論壇,主題為「台灣有世界一流大學嗎?政府到底做了什麼?」許多與會者都提到,近年國際高教競爭激烈,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都大力投資高教,台灣資源相對不足。
台灣大學校長陳文章指出,台大年度經費約新台幣200億元,日本東京大學有約695億元;美國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更是高達2756億元。
賀陳弘呼籲,應增加對學生的投資,目前國內重要大學平均每名學生每年獲得的經費,約在20到50萬元之間,「只是美國社區大學的水準。」相比之下韓國為70到80萬元;日本是100萬元;美國則是300到500萬元。
(摘自 自立晚報)
超夯!暑假遊學團「菲律賓」變首選 超越英、美國(262期)
暑假即將到來,海外遊、留學熱潮興起,但代辦業者也發現,以往大家的遊學首選,主要都以歐美國家為主,但現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後來居上。原因也曝光,除了學費、物價便宜,旅遊景點也多。菲律賓三個月的學費,只能去美國一個月或是兩週。
(摘自 台視新聞網)
泰晤士今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台灣「這校」贏過台大(262期)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1日發布2023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共3所來自台灣的大學進入全球總排行榜前100名,其中成功大學在全球並列排名第24;東海大學則在「可負擔的潔淨能源」項目奪下全球第4。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官方網站,「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是全球唯一以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評估依據的大學排名,透過研究、管理、影響範圍及教育等四大領域數項指標作出排名,這次排名總計納入來自112個國家地區的1591所大學院校。
(摘自 世界新聞網)
澳洲教育簽證存漏洞 大量假學生入澳非法打工(261期)
犯罪集團正在利用澳洲薄弱的教育簽證和移民系統,讓大量假學生湧入澳洲非法打工,包括從事性服務。維州前警察總長尼克遜(Christine Nixon)在一份審查報告中嚴厲地提出,應該立即審查與職業教育有關的移民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已被廣氾濫用,政府可能需要對工作簽證系統進行徹底改革。政府必須再次考慮監管境內和境外的教育中介。建議對移民中介進行強制性的「全面背景調查」,以防止「不法中介」進入利潤豐厚、監管寬鬆的行業。
(摘自 大紀元)
TOEFL托福改制新消息!4大變化搭配線上課程,輕鬆攻克新托福(260期)
托福將在2023年7月26日改制,這是繼四年前托福改制以來的最新一波改制。托福考試四大改變:時間變短、閱讀少一篇、取消加試、寫作全新題型出現。目前托福考試總時長3小時,包括10分鐘中場休息,但新制托福總時長將只剩2小時,寫作縮短至30分鐘,並取消休息時間。第二個改變是閱讀從原來的3篇減少為2篇,共20道題目,改制後閱讀作答時長為36分鐘。第三個改變是取消加試。過去托福閱讀會在考試時要求學生多完成一篇閱讀,做為題目難易度檢測,稱為加試,在新制中將被取消。聽力也將取消加試,其餘和過去一樣,共2篇對話、3篇演講,新制聽力作答時長為37分鐘。最後則是寫作,保留第一題整合型寫作,第二題獨立型寫作則是改為學術討論寫作。
(摘自 經濟日報)
花錢念大學,卻賠錢!2成的人讀完大學,一生反而賺更少...「一招」解套(259期)
在美國,根據智庫平等機會研究基金會(FREOPP)在2021年的研究,超過四分之一學士學位課程,之後賺的錢還填補不了念大學的投資,投資報酬率是負的。在英國,根據英國獨立研究機構財政研究所(IFS)2020年的報告,有25%的男性、15%的女性大學畢業後,在職業生涯中賺到的錢,比沒有獲得學位的同儕還少。念大學要怎麼唸得對,才能讓大學這個高投資獲得高回報?這兩個研究都指出:選校,真的不如選系!
(摘自 商業週刊)
國際教育旅行112學年重啟 線上申請補助開跑(259期)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5日電)教育部將於112學年重啟國際教育實體交流,即日起至4月30日受理申請「國際教育旅行補助」,歡迎中小學線上填寫計畫申請書,帶學生到海外姊妹校參訪。
「國際教育旅行補助」即日起至4月30日受理線上申請,欲申請學校可至「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2.0全球資訊網」(https://www.ietw2.edu.tw/workbench/employee/login/lang/zh_TW)線上填寫計畫申請書。
國教署表示,為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普及化,希望透過國際教育旅行的實施,培養學生具備在國際環境中生存發展的知識、技能及態度,讓中小學教育提升為與國際化及全球化銜接的優質教育。
(摘自 中央通訊社)
STEM人才隱憂!歐美陸南韓都增加 台灣竟大減(257期)
聯發科資深副總陸國宏表示,台灣IC設計產業需要優質理工人才,但台灣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逐年減少,與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及南韓相比,台灣是唯一理工人才減少的國家,這是一大隱憂。
(摘自 經濟日報)
國境解封 全球瘋搶留學生(257期)
中國重啟、尋求外國大學學位的留學生重返校園之際,各國激烈競爭以吸引國際留學生。(美聯社)
疫情期間全球關閉邊界,迫使各國大專院校直視營運模式中顯而易見的缺失:仰仗國際留學生支撐營收。三年過去了,各個學校對外國留學生的依賴未見減少,反倒更為強化。
中國重啟、尋求外國大學學位的留學生重返校園之際,英語系國家激烈競爭以吸引國際留學生。教育是澳洲的第四大出口項目,上個月逾2.8萬名中國留學生返回澳洲大學,另有3.5萬名持有簽證的中國留學生符合返校資格。不只如此,澳洲去年國際新生累計達74.6萬人。當地頂尖學府估計,註冊人數最快在2025年將恢復到疫情前。英國、美國、加拿大的回流狀況更為迅速。
澳洲教育服務商Navitas的洞見暨分析全球主管瓊恩‧周(音譯)說:「我們看到全面性的V型反轉」,先進經濟體的政府減少資助高等教育,「大學需要填補這個缺口」,而且「吸引海外學生的競爭正在加劇」。
疫情顛覆了全球留學生市場。國際教育協會(IIE)研究專員貝爾指出,許多留學生延後或暫緩出國,導致美國2020/21年度的新生銳減46%。澳洲工會說,2020年教職人員減薪多達15%;政府數據也顯示,2020年到2021年的高等教育人力驟降8.3%。
為安全度過未來考驗,許多學校會設立海外分校。據跨境教育研究小組,美國和英國大學最積極採行這項策略,占全球國際分校數量的三分之一。紐約大學(NYU)在阿布達比和上海,均設立具有學位授予資格的分校。分校高層說,方案允許學生在紐約大學校本部、或留學生的家鄉分校就讀,使得疫情爆發期間的國際註冊維持熱絡。
留學生回流速度快過許多人預估,好幾家美國頂尖大學的國際新生人數已回復疫情之前,而英國2030年吸引60萬國際留學生的目標,提前了十年達標。
2019年全盛期,全球有550萬名學生遠赴海外求學。2018/19學年,教育出口總值在澳洲達269億美元、英國達308億美元、美國達440億美元。
(摘自 世界新聞網)
STEAM人才吃香,念文法商的怎麼辦?東吳校長:文科大學有優勢(256期)
【未來高教】STEAM備受重視,文科見長的學校如何因應?科技發展仍需人文,有賴師長觀念、教學方式改變。根據國發會「110至112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21項重點產業人才需求之中,STEM領域就高達70%,顯然STEM人才的養成,已經是大勢所趨。
(摘自 天下雜誌)
菲律賓遊學到底在夯什麼?語言學校都在那些城市?(256期)
許多台灣學生選擇前往菲律賓遊學,主要是因為菲律賓提供了一個擁有流利英語使用環境的地方,這對於學生學習英語是非常有幫助的。菲律賓語言學校主要分佈在宿霧和碧瑤等城市。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選擇合適的語言學校。菲律賓語言學校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教學風格:斯巴達風格、半斯巴達風格、自律型。
(摘自 U Media)
寒假不用讀書?台灣高中生赴美留學 嘆兩國「教育環境」:天堂和地獄(255期)
不少人都有出國留學的夢想,但是又擔心無法適應國外的生活,遲遲不敢踏出舒適圈,在美國交換的台灣高中生Timmy,日前分享留學生在國外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及在美國讀書感受到的文化差異。美國與台灣在教育上的差異,美國課程相當活潑,老師們很會帶活動和氣氛,課堂中完全不會看見有人在睡覺,且美國相當注重課外生活,通常老師都會預留課堂時間,讓學生寫完作業,放學學生就有更多課餘時間,發展自身興趣。
(摘自 民視新聞)
美國技術員薪水直逼工程師,台灣呢?台科大校長談技職教育隱憂(255期)
「孩子不會念書,去高職學技術,」這觀念有點扭曲。台灣技職體系曾經很強大,如今應有策略地復興。2018年,美國推出「加強21世紀職業與技術教育法案」,也因此出現技職教育復興的趨勢,緊接著紐約、洛杉磯與芝加哥等主要城市都跟進,以讓學子在高中階段就學習技能。美國政府之所以推動該項法案,並非因為社會傾向於不接受技術人員,而是企業的經營模式以海外製造為主,導致國內技術專業的需求逐漸減少。透過法案刺激,增加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士,政府也投入不少補助,期望讓製造回到美國。台灣社會對於技職教育、技術人員的觀感普遍稍低,薪資條件與其他職業相比也有點距離,雖然有些專業人員的薪水逐漸比工程師高,但是從大眾眼光來看,兩者仍有差距。
(摘自 天下雜誌)
疫情不減海外留學熱度 台灣留學生最愛美、加、英(254期)
出國留學是許多台灣學生的夢想,留學也一直是每年的熱門話題之一,到外國留學能夠增加閱歷、拓展人脈以及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因此即使疫情延燒已經2年多,仍有不少學生毅然決然地前往國外讀書。教育部統計,最多台灣學生前往的地區為英語系國家,前3名分別為美國、加拿大、英國,尤其到 國留學的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摘自 新頭條)
內向的人,就不能出國留學嗎?(252期)
和外向者喜歡透過社交去獲取能量不同,內向者所內建的「社交電池」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我認為內向者更應該善用自己的特質,以精簡社交的對象和場合。
從派對文化盛行的國際寄宿學校,到繁華熱鬧的英國倫敦,「社交疲乏」依然是性格內向的我經常面臨的挑戰,但是隨著經驗累積,也讓我更懂得如何善用內向的特質來進行「有效社交」,在世界各地收獲了無數珍貴的友誼。
(摘自 換日線)
大學搶人新戰場,雙聯學制招生熱門(251期)
國門解封後,激化更多人出國旅遊,也重新燃起學子出國交流的熱情。近年來,不論是公私立大學都吹起「雙聯學位」的風潮,學生可以在國內和國外兩校就讀,並且在修業年限內取得兩所學校的學位,比起自費留學的高學費,雙聯學位成為含金量高的學位選擇;因此,不論是公私立大學,紛紛推出雙聯學制,做為大學搶人的新戰場。
以近五年數字來看,修讀跨國雙聯學制的學生數已增2倍,105學年度修讀雙聯學制的台灣學生僅465人,107學年度已增至1,541人,全台大學與海外學校合作雙聯學制件數也創新高,107年達3,583件,到了108年,全台已有66所大學均設有相關學制,而根據最新統計資料於109年,合作件數達到3357件,但受疫情影響人數略降為1087人。
(摘自 遠見)
【換日線專訪】出國留學後不回台灣,才是成功嗎?(251期)
出國念書,最可惜的事情莫過於只為了一張文憑。
台灣人向來講求「CP 值」,但在留學這件事上,有時反而只是為了取得「一張文憑能帶來的他人認可」。出國唸書肯定得花上大量的時間、金錢、心力,甚至要跟所愛的家人、朋友分隔兩地,如果只是為了一張文憑所帶來的光環,未免太過可惜。因此,我總是積極建議同學,要讓你這次的出國,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最大的價值。
「留下來,一定是最適合我的嗎?」
到國外唸書,最難能可貴的其實是新的環境,是練習自我探索 、觀察思考 、自我突破的絕佳機會,也是讓你能將人生向上槓桿的關鍵。
在國外的求學生活中,你是否留意觀察當地人的社會規則、工作習慣,或主動建立起不錯的人脈網絡呢?
你是否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嘗試以前不敢參加的活動?不管是和企業家面對面的學習型組織、需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社交場合,或高空彈跳都好。
(摘自 換日線)
教育組織:學測非學生唯一評量(249期)
KHOU 11電視台報導,根據一分新的報告,一群倡議者要求德州立法者,不要將德州標準測驗(STAAR)作為衡量學生和學校成功與否的唯一來源,應考慮其他因素。由德州「舉起你的手」(Raise Your Hand)組織教育領袖組成的無黨派團體,「衡量重要事項評估和問責委員會」(Measure What Matters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Council),在收到1萬5000多名家長對STAAR測驗的反饋後公布一份報告。許多人認為,在確定學生成功與否,應考量其他因素。
(摘自 世界新聞網)
高教合作永遠以歐美為標竿?疫後大學變韌性的三關鍵(249期)
過了近三年,台灣終於迎來國境解封的這一刻。從歷史借鏡,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人類在面臨災難的變動時期,往往也是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譬如1666年,倫敦發生大瘟疫,光學、力學研究在當時有了突破性進展;21世紀初,SARS肆虐期間也啟迪了線上教學;此波新冠肺炎疫情,則使數位學習有了爆炸性的成長。這段期間,全球局勢以疫情為主旋律,加上中美兩國角力在地緣政治掀起的巨變,連帶使得全球供應鏈重組、各國缺工爭搶人才,台灣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摘自 天下雜誌)
中共管制出國、留學? 多地雅思考試被取消(249期)
近日,中國以疫情嚴重為藉口,大規模取消雅思(IELTS)考試,引發輿論質疑。2022年5月就有消息傳出,要取消出國留學考試。5月6日,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及中國大陸AP考試組織方普爾文(Prometric)發布公告,取消上海、北京、長春、哈爾濱、南通、蘇州、鄭州等地的考試。
(摘自 大紀元)
全球化競爭力提升 海外留學成為重要加分項(248期)
不畏疫情影響,許多台灣學子仍選擇出國讀大學、研究所,其中更以美國留學佔大部分,根據教育部對110年度台灣學生在美留學人數的統計,目前已有近乎2萬人離開台灣在美國讀書或實習。出國留學的生活費、學費都非常可觀,然而透過留學(不但可以拓展視野、提升競爭力、建立國際人脈以及增加環境適應能力,還有可能從中找到未來的工作機會,因此仍有許多家庭即使花大錢也願意讓孩子出國留學。英美兩國雖然都有提供獎學金,然而發放對象仍以國內學生為主,只有部分大學有專門撥款給國際生,且申請門檻高、競爭激烈。台灣為了國家的人才培育,教育部每年都設置了留學獎學金甄試,嘉惠欲出國讀書的優秀青年。
(摘自 新頭條)
美國國際學生數量回升,為何中國留學生銳減?(248期)
美國大學2021 / 22學年的數據11月14日出爐,國際學生人數呈現全面反彈,已經接近疫情前水準。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的負責人古德曼(Allan E. Goodman)說,通過一個多世紀的數據,他們看到,即使在大流行病期間,這種國際學術交換也會發生,並且在之後迅速增長。美國負責教育和文化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薩特菲爾德(Lee Satterfield),也對這種增長表示歡迎。
(摘自 關鍵評論)
愛爾蘭留學性價比真的高嗎?(246期)
愛爾蘭作為一個人口不足500萬的國家,教育水平始終領先歐洲國家,受到國際的廣泛認可。政府以科研和教育為核心的大力投資形成世界上最完善的教育系統,使愛爾蘭成為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科技關鍵領域的研發能力位列世界前茅。愛爾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高於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達到60%。愛爾蘭共有7 所大學、14所理工學院和其他一系列獨立的商務和職業培訓學院。而且愛爾蘭是歐元區唯一說英語的國家,申請起來很方便,也不需要額外的去多學一門語言了。
(摘自 搜狐教育)
私大招生進入「冰河期」 專家估6年後50校將消失(245期)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影響大學招生率逐漸下滑,今年大學分發入學缺額近1.5萬再創新高,許多私校也出現招生危機,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認為私大招生已進入「冰河期」,預測6年後恐有50所私立大專院校會退場。
根據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統計,今年度在各分發後招生缺額計有1萬4493人,沒有出現招生缺額的學校共有11校,包含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體育大學、中正大學、台北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
至於未足額錄取學校方面,最受矚目的是老牌私校文化大學,缺額2378最多,另外像是淡江大學也有1037名缺額,義守大學缺額則有1007名。
(摘自 中時新聞網)
不是美國!最熱門留學國家竟是它 網大讚:就業機會高(245期)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半年內「海外留學」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八大留學地點以及四大出國留學理由。
距離新冠疫情爆發已逾兩年多,如今各國應對疫情的措施相對完善,國境也逐漸解封,過往因疫情被迫停擺的留學計畫終於得以重啟,而在網路上有關於海外留學的討論也十分熱烈。
「大陸」留學討論度第一 四大熱門「英語系」留學國家上榜
觀察網友對「海外留學國家」話題的相關討論,可見聲量主要集中於世界各經濟大國。其中鄰近台灣的「大陸」備受民眾關注,留言提到「就業市場大,比較不用擔心就業問題」、「學習壓力真的很大很競爭,但一定能有所成長的」等,加上學費和生活費相對其他國家便宜,也因此成為前往大陸留學的一大誘因。
而對於想要出國進修英文的學生而言,「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英語系國家成為熱門選擇,除了各地區的口音差異外,也有網友給予建議如「文科可以考慮英國,理工商科就選美國」、「其實教育方式差別滿大的,要看自己適不適合」等,提醒在選擇時可依學術領域、學制、學費、居住環境等多方面作考量。
此外「日本」、「韓國」兩地流行文化深植台灣,也因此吸引不少學生前往當地留學深造,除了可以多學習一項外語,也有跟就業層面的相關考量,如「增加進日韓外商公司的工作機會」、「回台對國貿業務有幫助」等。
去海外留學「體驗生活」最重要 想精進外語光靠學校課程還不夠
國內教育資源充足,且師資與學術水平都有一定水準,然而為何有些人仍希望到海外留學?進一步觀察網友熱議的留學理由,發現以「體驗生活」最能引起網友共鳴,不少網友認為趁年輕要「多出去走走」,在過程中享受異國的生活步調和文化風情,同時也可以開拓個人眼界和體會不同價值觀的衝擊,進而「提升國際視野」。
另外「學習外語」也是國人決定到海外留學的一大考量之一,不少人認為生活環境對於外語學習尤其重要,而關鍵並非在於「學校」和「外語課程」,而是與當地朋友之間的「日常溝通」,說道「如果你到國外都跟台灣人處在一起,英文是不會進步的」、「真的要強迫自己試著跟外國人對話,多互動」等。
到海外留學是人生中重大的決定,而過程中也將消耗金錢、時間以及關乎未來去向等多方面考量,若你近期有出國留學的打算,不妨多參考網友的討論,做好萬全準備,勇敢追夢。
(摘自 TVBS新聞網)
多益、托福調漲報名費40至100元 9月起適用(240期)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9日電)因應物價及基本工資上漲,TOEIC(多益)和TOEFL(托福)的代理公司近日宣布,9月起的公開測驗報名費將調升新台幣40至100元不等。
TOEIC(多益)和TOEFL(托福)測驗的台灣區總代理忠欣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於網站宣布,因應物價及基本工資上漲,TOEIC和TOEFL系列測驗的報名費將調升40至100元不等,報名今年9月起舉行的公開測驗場次,即適用新收費標準。
(摘自 中央社)
優等生出國留學 頂大缺額增(238期)
子化不只影響後段學校,連頂大也皮皮剉。頂大分析,今年學測數學A太難及疫情減緩致優秀生要出國留學等,導致缺額增加。教團則表示,外界低估少子化海嘯力道,教育部若不妥善因應,會有一堆學校哀鴻遍野。
今年申請入學招生,台大有176個缺額,缺額率10.06%,跟去年僅缺1.28%相較,招生狀況很不好。不過台大表示,今年缺額數及缺額率不是歷年最差。
(摘自 中時新聞網)
歐洲教育令人讚歎 哪個國家更受你的青睞(237期)
歐洲的教育培養孩子從小獨立、自信。小學階段注重習慣養成、培養興趣、啟發思考、尊重個性化發展和自我表達,課業負擔小;中學階段逐步增加課業內容,注重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合作精神,基本確立發展方向;大學階段學習壓力較大,但同時注重與社會銜接,培養社會責任,學習之餘需參加大量輔助研究或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歐洲各國教育體制不盡相同,但教育理念相似,同時歐洲也擁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優質的大學,來這裡接受教育,一定會令人終生受益。
(摘自 希望之聲)
不畏疫情出國留學 逆向思維從頭賺到尾!(237期)
隨著教育部公布《111年留學獎學金甄試錄取名單》,又喚醒了不少學生的留學夢!自疫情爆發以來,國人申請出國留學的比例大幅下降,相關產業更迎來嚴酷寒冬,不過卻有少數同學不畏艱困環境,反而抓緊時機出擊,以逆向思維輕鬆掌握更多機會與資源,不僅名額、獎金通通到手,還享受到更好的服務與待遇。
根據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發布的《留學簽證人數統計表》顯示,最受台灣學子歡迎的留學國家分別是美國、澳洲與英國。
為了彌補這段時間因環境與政策所造成的斷層,各國政府也紛紛祭出許多特殊方案,例如:美國學校放寬SAT / ACT等入學考試成績標準;澳州各州政府啟動多項和國際學生相關的經濟紓困方案與措施;英國則直接宣布,提供取得該國學位的畢業生「2-3年的合法工作簽證」,希望能提升國際學生的申請意願,為國家招攬人才。
(摘自 經濟日報)
AP/IB/A-Level……國際化課程那麼多,哪一個在申請中更具優勢?(236期)
相信大部分家長將孩子送進國際化學校就讀的首要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在未來申請國外的大學,獲取更好的教育。於是在選校的時候,家長們可能會更看重學校的錄取成績和師資等等,以至於忽略了學校的課程體系。給孩子選校不單單是選擇一所學校那麼簡單,學校的課程體系也非常重要。想要孩子取得好的成績,就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選擇一個適合孩子的學校和課程體系。
(摘自 壹讀)
葡萄牙是嬰兒一周中在托兒所呆的時間最多的國家之一(236期)
根據經合組織和歐盟23國的資料,葡萄牙的兒童每週花39.1小時在托兒所。
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23國(OECD的歐盟成員國)相比,葡萄牙也是為三歲以下兒童提供廣泛的托兒設施的國家之一。在葡萄牙,覆蓋率為36.7%,略高於經合組織(36.3%)和歐盟23國(35.6%)的平均水準。
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比率,但該系統給出的反應與父母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在葡萄牙,產假最長為120/150天(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延長),這使得在產假結束時,迫切需要有地方可以留下孩子。
(摘自 葡萄牙NEWS)
受疫情打擊 日、韓出國留學數大降(236期)
【台灣醒報記者宋秉謙綜合報導】日、韓留學數深受疫情重創!教育部統計數據中,台灣2020年的出國留學生數仍有7萬多,甚至比疫情前微幅上升,但相比下,南韓2020年留學生數比起前兩年大降41%,僅剩17萬人,日本是跌幅最大的國家,去年申請出國留學的數據還有約2萬人(約降低76%),但日前最新數據顯示,日本2020年出國留學實際人數僅1500人左右,跌幅是誇張的99%。
南韓留學生數大降41%,雖然疫情影響各國邊境出入政策,提升出國留學難度及意願,但我國受到的影響就較小,教育部之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留學生數還是有7萬多;反觀東亞兩鄰國日本、南韓就不太一樣。
根據去年底韓國先鋒報報導,南韓2020年出國留學生數相比2年前大減41%,從2018年的近30萬人降至17萬人,同期在國外的南韓人數量下滑6.5%,顯見疫情對南韓有不小打擊。
(摘自 台灣醒報)
「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我們來看看英國中學教育和考試有多少「古文」(233期)
在英國的中等學校,除了提供歐洲語文如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俄文等,給學生選修之外,得修習古典希臘文和拉丁文。其課程是以能夠達到閱讀基礎古典文獻為目標。拿「英文」來說,就分成「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全部必修。「English」是教導學生正確的英文文法,以及具備閱讀和寫作的技巧,能夠以適切合宜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思想和情感的溝通;「English Literature」顧名思義就是研讀傳統的英語文學。
(摘自 關鍵評論網)
文德女中攜手美國浩瀚中學 簽訂國際雙聯學制課程接軌國際(233期)
面對全球國際化浪潮興起,臺北市私立文德女中攜手美國知名藍帶學校—浩瀚私立實驗中學(Excelsior School)於17日簽訂雙聯學制暨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合作,宣布正式於111學年度成立「國際雙聯學位班」,積極提供學子拓展國際視野與國際溝通能力。增加強大競爭力並與國際接軌。
學生高中三年(無限制雙(臺灣)國籍)學生,藉由雙聯學制規畫課程,再經由在地學習900小時及配合暑期異地教學,畢業後可同時取得兩校高中學位,實質提升國際化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透過此雙聯教學合作方式,可順利取得美國大學AP預修課程四門課程共40學分。
(摘自 工商時報)
龐培歐與政大團隊吃早餐1小時交流 互邀台美教育合作(231期)
繼美國總統拜登特使團旋風訪台,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接力抵台。龐培歐今天一早與政大校長、政大國際事務學院院長以及政大國際合作事務處處長舉行早餐會,會中整整一小時大談教育話題,盼加強台美教育合作,美國政府未來一定要提供更多的獎學金給美國青年留學台灣。
(摘自 聯合新聞網)
愛爾蘭高考6月舉行 中文首次被納入考題(230期)
愛爾蘭教育部長諾瑪‧弗利(Norma Foley)近日宣布,今年6月高考將與疫情前無異,而且今年中文將首次被納入高考。2020年3月中共病毒(武漢病毒、新冠病毒)在愛爾蘭爆發,當年高考從傳統的6月推遲至11月。由於疫情封鎖措施的限制以及考慮到考生健康等因素,教育部開始提供「成績評定」這一高考替代方案,即學校老師基於學生過往成績表現,預估其可能在高考中取得的各科成績與排名,最終經學校即教育部對成績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因地域或學校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在2021年,儘管考試恢復正常,仍然提供成績評定選項。考生可以同時參加考試,並申請成績評定,最終保留最高的成績。
(摘自 大紀元)
IELTS課程標榜「免費試堂」或「成績保證」暗藏額外收費(230期)
近年不少人選擇海外留學或工作,需考取IELTS雅思考試,消委會檢視坊間15間院校網站的資料,發現不少標榜「免費試堂」或「成績保證」的課程,大部分均附有多項條款作前設, 如提交學歷證明等,提醒消費者需小心院校以「免費試堂」作招徠,但其實暗藏收費。
消委會曾接獲投訴指,有院校以「免費試堂」推廣IELTS課程,但其後又收取$300留位費。試堂當日,院校職員以疲勞式轟炸2小時推銷課程,最終投訴人抵受不住,繳付第1期約$4,000學費才能離開。
消委會指是次調查中,有1間院校要求學生報讀課程前,繳付$90參加英語入學試,有2間的試堂服務需額外收費;另有2間要求學生提交相關的學歷證明,否則需接受英語能力測試或入學試。而有6間院校以「成績保證」吸客,惟絕大部分計劃均設多項不同的條款,較常見為公開考試或校內成績、課堂的出席率、功課及模擬考試等必須達到指定要求。
(摘自 晴報網)
假期結束!歐美開學賭"疫"把?(227期)
耶誕假期結束,歐美陸續開學,但要上實體課還是線上課,到學校之後,又應該如何做好防疫,讓各地政府好糾結。剛剛上任的紐約市長,公布去年統計數據,發現在學校的傳染率比在家裡低得多,只有1%,因此雖然新增確診數持續攀升,仍堅持保持學校開放。但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還是比較保守,17號前,學生只能在家遠端上課。
(摘自 大愛電視)
研究:7成台灣學生有補習 全球最愛補習的國家竟不是南韓?(227期)
根據教育部每 4 年更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課外補習費持續攀高,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生每人平均年繳補習費都超過5萬元。但補習熱不只在台灣,課後補習可說是另類的全球化現象。數據顯示,包含付費與免費補習,全球 36 個參與調查的國家/地區中,中學生補習比率最高依序為俄羅斯、南韓、上海及新加坡,介於 80%~85%。緊跟在後為日本及波蘭,接近 80%。接著是台灣,有將近 70% 的中學生每週補習,排名第 7。以色列、香港、葡萄牙、保加利亞及義大利有超過 6 成的補習率,英國、塞爾維亞及芬蘭則是接近 60%。
(摘自 天下雜誌)
2022年全球十所最佳大學排名(222期)
週二(10月26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布2022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哈佛等美國名校再次名列前茅。
1.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亮點:該大學在包括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以及經濟學和商業在內的許多類別中排名靠前。
2.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亮點: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學獲得全球第一的美譽。
3.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亮點:《美國新聞》認為斯坦福大學的化學教學全世界第一。
4.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亮點:今年(2021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教學排名第二,並因此得到認可。
5.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亮點:牛津大學被認為擁有全世界最好的藝術和人文教學
6.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亮點:哥倫比亞大學被《美國新聞》評為是研究心血管系統的最佳所在地之一。
7.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亮點: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臨床醫學項目之一。
8.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亮點:劍橋大學的教師包括一些歷史上最著名的數學家。今年,該校數學課程獲得第五名
9.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並列)
亮點:作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所在地,加州理工學院在空間科學領域排名第一。
10.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並列)
亮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其醫學研究而聞名,它被發現擁有世界上第二好的傳染病項目,以及第二好的外科項目。
(摘自 大紀元)
邁向雙語國家 培訓1.7萬英語師口說教學能力(221期)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5日電)教育部次長蔡清華今天表示,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將聚焦培育現有1.7萬名本國籍英語教師的英語口說教學專業知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多練習對話的機會。
教育部今天在屏東大學舉辦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蔡清華致詞時指出,雙語國家政策將投入約新台幣100億元,其中教育經費占9成,用於建構各級學校的雙語環境。
蔡清華表示,台灣雖有引進外籍教師,但培育本國師資才是永續之道,將由職前培育、在職進修雙管齊下。目前台灣已有約1.7萬名本國籍英語教師,將聚焦培育英語教師的英語口說教學專業知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英語對話練習頻率及口說參與度。
(摘自 中央通訊社)
「我的人生按了暫停鍵」「感覺被日本拋棄了」:因疫情至今無法入境日本的外國留學生發出悲鳴(220期)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日本現在原則上不接受來自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外國人入境。留學生也包含在其中。但是,在主要7個已開發國家中,禁止留學生入境的只有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熱門留學目的國,雖然採取了快篩、到達之後進行隔離等檢疫措施,但留學生還是可以入境的。特別是美國,有的大學24小時任何時間都可以做PCR檢測或接種疫苗,線下課程的重啟也逐步實施。
(摘自 關鍵評論)
英國重啟校園 專家揭與病毒共存時代「抗原快篩」策略(219期)
英國7月起推動解封,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為得知開放個案接觸者到校對校園疫情、請假的影響,當地4月起針對201所學校展開研究,發現開放接觸者到校,搭配每日抗原快篩,與實施接觸者隔離措施的對照組比起來,染疫風險無顯著差異,且可減少20%的請假比例,顯示可利用抗原快篩重啟校園,避免學生因隔離影響學業。
(摘自 中國時報)
留學生就業寒冬 軟件工程師「疫」枝獨秀(218期)
過去一年被稱為留美學生「史上最難就業時期」,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對全美各界造成重創,企業紛紛凍結招聘或果斷裁員,加上川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外籍人士工作資格的政策,留學生在美求職幾乎比登天還難;然而軟件工程學生卻依舊搶手,大量科技與互聯網企業在疫期慷慨伸出橄欖枝,致使不少人文社科類畢業生轉行去學數據科學或電腦工程。
移民政策收緊 企業自身難保
疫情使大多數美國產業受到重創,員工的穩定度和用人成本,成為企業在困難時期不得不考量的因素。大多數企業一方面難以預測營收要多久才能回到之前水平,只能先凍結職缺和裁員來減少成本度過難關。另一方面,因聘用國際人才會有較高的員工異動可能性及需要支付移民費用等,導致多數企業無法在疫期難關大膽聘用國際人才。
然而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卻依舊被就業市場青睞。
海歸者大增 留下的積極轉型
面對大環境嚴峻惡劣的挑戰,大多數本來追求美國高收入和高福利工作的國際人才,紛紛轉回經濟迅猛發展的新興市場國家就業。據中國「BOSS直聘研究院」調查顯示,2020年下半年以來,回中國尋找工作機會的海歸人才年比增長103%。由於中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加上經濟持續強勁復甦,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都吸引了越來越多留學生回國就業。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疫後未來:高等教育下一步,還得回教室上課嗎?(216期)
2020年的COVID-19疫情,改變全世界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教育圈首當其衝,從以往傳統的實體課程,到強制對接的線上教學,改變許多對於教育的認知及想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世界仍未擺脫疫情陰霾,在過去超過1年的時間,全世界經濟最強大的美國,各大產業仍面臨挑戰,尤其,面對破壞性創新的力量,高等教育將出現什麼不同樣貌。
(摘自 聯合新聞網)
後疫情時代下 出發留學前的3個重要決定(215期)
去年疫情爆發,著實打亂了不少同學負笈海外的計劃。一年過後,雖然餘波未了,但生活還是要如常過。隨著新一年DSE的放榜日子越來越近,相信不少家長和同學都已經開始計劃海外升學的事宜,但在這個後疫情時代,出發留學前又有甚麼特別需要留意和準備?
1. 是否該先接種疫苗?
2. 留學只買旅遊保險就夠?
3. 海外升學保險中的學業取消或中斷保障有用嗎?
(摘自 雅虎新聞網)
疫情擋
Sep, 27, 2023
Sep, 27, 2023
Sep, 27, 2023
Sep, 27, 2023
Sep,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