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排名 史丹福、耶魯法學院並列第一 哈佛醫學院居冠(261期)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最新「法學院與醫學院年度排行榜」在歷經爭議、延遲數周後,11日終於拍板公布;名列前茅的法學院幾乎都是老面孔,包括史丹福大學(Stanford)、耶魯大學(Yale)、芝加哥大學(UChicago)、杜克大學(Duke)、哈佛大學(Harvard)和紐約大學(NYU)。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社區學院助拿文憑?近半學生轉大學後 學分「不被承認」(261期)
每年有數十萬青年學子聽信社區學院的廣告說,讀社區學院是拿大學文憑最省錢的方法,然而許多大學生的親身經歷卻證明事實並非如此。美聯社報導,剛從社區學院轉學到加州州立大學的瑞琪‧柯巴(Ricki Korba)上網查看學分紀錄,發現多數已修學分遭拒絕承認,重修要多花一年,以及2萬元學費。23歲、主修化學和音樂的柯巴說,「感覺就是浪費時間。當初我還以為進入州大之後,就可以開始上些扎實的課程、做些有趣的實驗了呢。」根據全國學生訊息交換中心(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2016年將近100萬名進入社區學院的新生,僅七分之一在六年內獲得學士學位。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紐約大學畢業典禮 芬蘭女總理鼓勵勇於改變(261期)
紐約大學(NYU)第190屆畢業典禮17日在紐約洋基球場(Yankee Stadium)舉行,1萬3000餘名即將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超過2萬名父母或親友參加了典禮。今年畢業典禮的特邀嘉賓是現今全球最年輕的政府首腦,現年36歲的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 她在演講中鼓勵畢業生積極尋求和擁抱改變,改變自己,更改變世界。
(摘自 世界新聞網)
「上大學」讓人賠錢?美國年輕人轉向「學徒制」(261期)
讀大學對職涯來說值得嗎?一直以來,這個答案在富裕國家似乎都是默認正確,高中畢業生投入高等教育是理所當然的選擇。然而,《華爾街日報》今年3月發布的一向民調顯示,對大學的信任危機已經開始惡化:56%的美國人現在認為,花費金錢與時間追求大學文憑不再值得了。其中,18-34歲、本身有大學學位的人,對這個體制的懷疑程度更強烈。長期追蹤美國高教議題的《華爾街日報》,過去也曾發布文章〈計算上大學的風險〉,指出每100名讀大學的學生,有40名無法準時四年畢業(意即要繳更多的學費),且這群人中有28人要還學貸。如果超過270天未還款,將導致個人信用評級受損、薪資被扣等問題。
(摘自 天下雜誌)
艱難的一屆!比爾蓋茲給2023年畢業生5大建議(261期)
哈佛大學知名中輟生比爾.蓋茲,日前在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發表畢業致詞,為畢業生們獻上「我希望曾在畢業典禮上聽見的五大建議」。他認為最難學會的是哪一項?第一,你的人生不是單幕劇;第二,再聰明的人都可能感到困惑;第三,讓自己去做解決重要問題的工作;第四,不要低估友誼的力量;第五,休息並不是懶惰的行為。
(摘自 遠見)
加大招生候補名單 錄取機率每年不同(260期)
4月份是美國決定入讀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決定未來四年去向的時候,但許多希望能在秋季進入加大(UC)的學生卻陷入困境,因為他們目前還在加大的錄取候補名單上。這是一場令人焦急的等待遊戲,機率無法預測,對許多學生來說,可能還需要好個月才能確定秋季能入讀哪一所大學。
加大過去三個招生周期的數據顯示,能成功從候補名單中出線成為正式錄取學生,每年的機率都不同,各分校之間的差異也很大。例如,在2022年秋季,學生錄取率較低的柏克萊加大、洛杉磯加大和聖他牙哥加大,候補學生能被錄取的機率也較低,分別只有1%、3.3%和6.6%。但爾灣加大、河濱加大和聖塔芭芭拉加大則高達87.2%、39.6%和27.5%。
(摘自 世界新聞網)
想錄取名校? GPA分數至少4.0(260期)
舊金山紀事報最近對獲得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錄取的高中生GPA(學業平均成績)進行分析,數字看起來十分驚人,許多高中獲加大錄取的學生平均GPA都超過4.0,其中以洛杉磯加大和柏克萊加大的錄取成績最高。加大規定,大一新生最低錄取GPA為加州本地生3.0,外州學生3.4,低於這兩個成績者不予考慮。除了學業成績,影響加大錄取機會的其他因素包括學生修讀了多少AP和加大認證課程、在某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傑出表現、近期學業成績大幅提高、特殊才能或技能、社區服務、生活環境、學生學校和住處所在地等。
(摘自 世界新聞網)
加州州大推動亞太裔學生成就計劃 州府每年資助800萬元(260期)
慶祝亞太裔傳統月,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CSU)本周宣布,成立一個亞太裔學生成就計劃(AANHPI Student Achievement Program),其中央辦公室設在沙加緬度(Sacramento)校區。
新設立的辦公室每年將從加州獲得800萬美元經費,其中大部分將以贈款形式分配給CSU校園,創建適合的文化學術和社會服務項目等。該中央辦公室將通過外展、全州和地區培訓,以及課程開發來支持校園。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畢業率低、資金不足… 社區大學學生12年減近40%(259期)
社區大學註冊人數自2010年以來減少近40%,從2010年秋季的700萬人暴跌至2022年的450萬人;社區大學代表數代美國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招生人數大減反映全國對社區大學的信心出現危機。在失業率低且工作機會多的時代,社區大學的註冊人數下降,新冠疫情期間情況加劇,整個高等教育領域也受到影響。社區大學學生人數在過去十年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社區大學的入學人數實際上在十年前達到高峰,當時受到經濟大衰退影響,工作機會稀缺,大批人到社區大學就讀,以期獲得新技能。
(摘自 世界新聞網)
1分鐘看世界 | 美國長春藤名校學費飆漲 一年要價9萬美元(259期)
長春藤名校的學費不斷攀升,下學年起的年度費用直逼9萬美元。
目前就讀這類菁英私立大學一年的費用已超過8萬美元、四年下來需超過32萬美元。以布朗大學為例,包括學費、食宿、雜費等共需近8.5萬美元,遠遠超乎一般美國家庭所得。即使有能力支付全額費用的富裕家庭,也得面對這種價格震撼。
美國企業研究院的艾卡斯說,學費長期快速飆漲,讀大學的價值變得混沌不明。到了某一個時間點,會開始變得不划算,不值得付出高價取得學位。
(摘自 經濟日報)
科技業是美國高中畢業生最明智選擇(259期)
彭博社週一(4月17日)報導,最新MLIV Pulse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56位受訪的專業投資人當中、52%說科技業是高中生最佳職業選項,122位受訪的散戶當中、48%也建議即將畢業的高中生最好從事科技業。報導指出,就在大型科技公司、矽谷新創企業大舉裁員的同時,傳統產業(包括汽車製造商、政府機構)招聘人員則是急著向失業的科技人才招手,因為俗話說、每家公司現在都是科技企業。
(摘自 MoneyDJ理財網)
高等教育需要大學排名嗎?(259期)
雖然說大學排名不是高等教育辦得好不好的唯一指標,但是大學的排名的跨國比較常常是學生家長作為選擇申請和就讀學校的參考之一,在一些國家中也是教育主管單位高教預算編列和慈善家捐款的參考之一。而單一個別大學排名隨時間的歷史變遷的趨勢分析,也具備有評判大學行政領導力和辦學能力強弱點的功能。世界上的知名大學大多沒有規避大學排名,我們不用神話但是也不需要魔鬼化大學排名,善用既有的世界大學排名結果來分析其意義可以作為我們優質化高教的輔助工具之一,也可以做為教育部高教政策和大學校長的成績單之一。
(摘自 風傳媒)
調查:25%美國大學申請者 不申請政治理念相左的州、學府(258期)
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申請者,基於有關大學所在州的政黨政治取向而決定不申請。這種情況傳聞已久,現在得到進一步確認,這對一些著名學府已造成嚴重影響。路州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加州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德州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等著名學府,每年都吸引各州大量的申請者。然而,由於黨派政治,有大量保守派及自由派從不考慮申請與自己政治理念不同的學府。
(摘自 世界新聞網)
藤校學費1年9萬元 有家長花75萬「小孩12歲就開始」栽培(258期)
即將畢業的高中生已陸續收到大學入學通知信,看到學費恐怕嚇壞了;部分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學費飆漲到一年近9萬元,菁英級文理學院也提高到每年8萬元以上,令許多家庭吃不消。在莘莘學子爭相申請下,名校學費上漲似無止境。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2023-24學年度學費,包括伙食住宿和間接個人支出在內的入學總成本將近8萬8000元;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也要8萬7000元。康乃爾表示,學費漲幅4.4%仍小於全美2022年創下的40年新高通貨膨脹率;佛蒙特州的米德伯瑞學院(Middlebury College)學費上漲近5%、達8萬3400元。
相較之下,全美2021年家庭年收入中間值僅7萬1000元。
(摘自 世界新聞網)
4.35% 耶魯大學新生錄取率創校史新低(258期)
美國耶魯大學大學部教務處30日宣布,今年共有5萬2250名申請入學者,人數創校史新高,結果2275名學生獲准入學,4.35%的錄取率創下校史新低,去年錄取率為4.46%。
(摘自 世界新聞網)
哈佛非首選 10大「夢想大學」 MIT最受青睞(258期)
「普林斯頓評論」(Princeton Review) 最近針對即將上大學的學生及其家庭進行調查發現,麻省理工學院(MIT)在今年終極夢想學校中,名列榜首;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史丹福大學和哈佛大學。「普林斯頓評論」主編法蘭尼克 (Robert Franek) 表示,在學生夢想清單排名最高的大學人人都愛,所以競爭也最激烈:麻省理工錄取率不到4%;排名第三的哈佛大學錄取率約3%。該報告還發現,儘管全國入學人數有所下降,但2019-20學年以來,包括許多常春藤盟校在內的小部分大學申請量增長30%。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美國哪間大學畢業生最會賺? 這學校贏過哈佛「年收343萬」(258期)
收入和學歷不一定會成正比。美媒《紐約時報》推出一個新的計算大學排名的工具,若只是從收入高低來看的話,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及耶魯大學的畢業生並未擠進前10名,反而是加州理工學院奪得第一!畢業後10年內年薪中位數達美金11.2萬元(約新台幣343萬元)
《紐約時報》推出一項可以計算「大學排名」的工具,讀者可以根據自己著重的因素,如畢業後的收入、學費、校園安全、校園位置等排名,以排出最適合自己就讀的大學。根據該排行榜,畢業後10年內薪水中位數最高的10間大學,
第一名是
加州理工學院美金11.2萬元(約新台幣343萬元),在900多所大學中,奪下收入最高的畢業生寶座。
而第二到第十名,分別是
麻省理工大學美金11.1萬元(約新台幣340萬元)、
哈維穆德學院美金10.8萬元(約新台幣331萬元)、
本特利大學美金10.7萬元(約新台幣328萬元)、
賓州大學美金10.3萬美元(約新台幣307萬元)、
卡內基美隆大學美金9.9萬元(約新台幣3303萬元)、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美金9.8萬元(約新台幣300萬元)、
史丹佛大學美金9.7萬元(約新台幣297萬元)、
喬治城大學美金9.6萬元(約新台幣294萬元)、
普林斯頓大學美金9.5萬美元(約新台幣291萬元)。
(摘自 鏡新聞)
不只臺灣,美國也瘋雙語教育──加州雨後春筍般設立「沉浸式雙語小學」打敗週末中文班了嗎?(258期)
美國雙語學校愈開愈多,要找到讓小孩可以同時學英文和其他語言的地方,已不再是難事,也無需再強迫小孩週末去上中文補習班。不過,對家長而言,如何在眾多雙語學校中做出適合的選擇,才是最困難的。
(摘自 換日線)
同樣工作唸名校不一定賺比較多?來聊聊社區大學們(257期)
美國社區大學相當普遍和多元,不同名校挑三揀四,社區大學門檻相對容易。以加州為例,只要證明是居民,通常能夠拿到優惠學費價錢,無論高中生、年長者、中年轉職者或是海外新移民,許多都喜歡用社區大學當跳板。相較於天高皇帝遠的名校來說,社區大學是接軌美國職場更加方便也更加腳踏實地的管道。或許出了在地大家比較沒聽過,可是能幫助你因此在美國拿到工作並且落地生根,才是它最主要的價值。
(摘自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造福學生 FAFSA簡化明年上路(257期)
美國參議院2021年12月27日通過了「2021年綜合撥款法案」,其中包含了一項名為「FAFSA簡化法案」條款。該法案旨在重大改革聯邦學生援助免費申請(FAFSA)程序。具體來說,該法案將原本的108個問題簡化為36個問題,並將預期家庭貢獻(EFC)重新定義為學生援助指數(SAI)。該新制度將更準確地反映學生資助的資格,而不是決定申請人需要支付的總費用。該法案將於2024年實施,而這項新法將有望造福更多學生族群。
(摘自 世界新聞網)
各大名校退出排名 美新周刊強烈反擊:不想負責(257期)
繼多所名校法學院和醫學院相繼退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排行榜、不再提供招生數據給「美新」後,這家媒體近日展開反擊,讓人預見「排名」可能會是美國教育當前分歧辯論的新焦點。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精英法學院和醫學院去年秋天起陸續宣布不再提交數據給「美新」排名,校方指責「美新」排行榜是引發不平等的來源。為此,「美新」執行長戈特勒(Eric Gertler)2月28日投書華爾街日報,尖銳指責各校退出「美新」排名,只是想規避最高法院可能做出的廢除「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裁決,不想為招生結果和學生成績負責。
(摘自 世界新聞網)
耶魯校長: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的知識與技能(257期)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
(摘自 希望之聲)
參與漸凍症科研獲突破 台灣留學生談甘苦(256期)
台灣已躍升為美國第六大國際學生來源地。部分台灣留學生在美就業,取得優異成績,近日,在醫療研究領域有顯著突破的台灣留學生張紋瑄分享了自己留美的甘苦。比較台灣與美國的學術環境,張紋瑄表示美國的研究經費充足,創業也比較容易募資。赴美求學對開拓眼界還是很有幫助。她說:「美國是世界生物研究的重鎮,在這很容易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學者,了解國際發展趨勢,相對而言,在台灣機會就比較少。」她鼓勵台灣的年輕學子赴海外開闊眼界,至於學成後是否回國可以再作長遠考慮。
(摘自 大紀元)
史丹福大學錄取率3.68% 歷史新低(256期)
要進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愈來愈難,錄取率再創新低。根據史丹福大學公布的2022至2023學年度入學資料顯示,史丹福大學2026屆大學部錄取率降至3.68%,是史上最低,顯示要進入頂尖名校史丹福的困難程度。而就學生人口分析,在史丹福新生中約有29%為亞裔,占比最大,另外有22%是白人學生,緊接著是拉丁裔學生。男女比來說,女性學生則占一年中新生中的54%,同樣也創下史上新高。依照史丹福大學校方公布的資料可以發現,2022至2023入學的學年度史丹福總共收到5萬6378份申請書,但最終僅有2075名學生被錄取。錄取者中1736人選擇入學,比率超過83%。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美移民局:部分F-1學生簽證持有者可加急辦理OPT及OPT延期(256期)
中國僑網3月8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6日在官網發佈聲明,自3月6日起,部分F-1學生簽證持有者若有正在審理的就業授權申請憑證I-765表格,可加急辦理OPT(專業實習計畫)首次申請及STEM學科(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OPT延期申請。
滿足以上條件的F-1學生可線上提交用於申請加急服務的I-907表格。USCIS仍將繼續接收通過郵寄的最新紙質版I-907表格。移民局局長表示:“除簡化線上申請流程外,對部分F-1學生的OPT申請加急處理將提升許多國際學生的移民手續辦理體驗。
(摘自 中國僑網)
博士生酒駕有「案底」 美簽過不了留學中止(256期)
在高雄一間國立大學就讀博士班六年級的陳姓男子,酒駕被抓,這下子無法申請良民證,辦理美簽,原本要前往美國加州大學留學的計劃,被迫得中止,還好法官考量他曾經發表25篇與半導體有關的學術期刊論文,宣告緩刑2年,緩刑期滿後,就可申請良民證。
(摘自 EBC東森新聞網)
ChatGPT 對教育的挑戰,你準備好了嗎?國際名校教授:老師必須比學生更懂運用 AI (255期)
而在這波 AI 的浪潮之下,透過各種嘗試,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數位化又有了嶄新的定義。世界的不變道理,應該就是它的瞬息萬變。在開放取用的社會科學領域線上預印社群 SSRN 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一群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法學院教授,讓 AI 參加了四科期末考的測試,題目包括選擇題和申論題。改考卷的時候,所有的答案混在一起,改卷的老師並不知道哪一份是 AI 的答案,只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分。結果發現,AI 的表現雖然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是墊底的後段班,但四科也分別拿到 B, B-, C-, C-,最後平均為 C+。該文章的結論是,雖然 ChatGPT 只能算是位平庸的法學院學生,但它的期末考整體表現已經足以在法學院取得 JD 學位了。
(摘自 換日線)
全美逾1/3億萬富翁 從哈佛、耶魯等8名校畢業(255期)
根據財富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研究,全美超過三分之一最富裕人士都是從八所菁英大學畢業,其中六所屬於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報告說,全美約有9600名淨資產超過1億元的億萬富翁(centimillionaires),其中約35%畢業自八所大學,包括六所常春藤名校,即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耶魯大學(Yale)、康乃爾大學(Cornell)以及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另兩所則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及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摘自 世界新聞網)
高通膨 史丹福大學學費漲7%(255期)
史丹福大學董事會(Stanford』s Board of Trustees)已批準在2023至2024學年將大學部學費提高7%,學生入學成本也因此被提高到8萬2406元。與此同時,學生助學金(Financial aid)也將增加,對於來自年收入低於10萬元並擁有 「典型資產 」的家庭的學生,助學金將完全涵蓋其學費和食宿。目前全額助學金的門檻是家庭年收入低於7萬5000元。年收入低於15萬元的家庭將繼續獲得至少足夠的支持以支付學費;收入超過15萬元的家庭將根據個人財務狀況,按比例獲得助學金。史丹福大學董事會主席Jerry Yang說:「無論學生經濟狀況如何,史丹福大學致力於為所有學生提供負擔得起的教育。」
(摘自 世界新聞網)
讓學生睡飽 新州過半支持「高中延後上課」(255期)
全美討論學生睡不飽而有意延後上學時間之際,新澤西州費爾里狄金生大學(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進行民調訪查,結果過半居民支持延後高中上課時間。新澤西州費爾里狄金生大學10日公布民調顯示,55%的新州居民支持推遲高中學生上課時間至8時30分,另有30%的人反對這項去年春季提出的法案,另有15%的人未決或拒絕表態。新州沒有統一規定K-12學校上課時間,高中的上學時間往往比國中小學還要早。聯邦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數據顯示,新州高中通常7時51分開學,排名全美第12早。
(摘自 世界新聞網)
推薦台灣華語教育 美國務院擬致函各州(255期)
台美教育倡議將擴大合作,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副助卿道森22日宣布,國務院擬致函各州教育官員委員會,建議各校在K-12(幼兒園到12年級)階段與台灣合作華語教學。中央社報導,台美22日上午在台北舉行第三次「台美教育倡議高層對話」,並在會後說明相關成果。出席者包括道森(Camille Dawson)、美在台協會(AIT)執行理事藍鶯(Ingrid Larson)、AIT副處長柯傑民(Jeremy Cornforth)、台外交部政次李淳、教育部政次劉孟奇、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美國國務院2020年將中國在海外教授華語的孔子學院認定為「外國使團」,並在2020年底與台灣啟動「台美教育倡議」合作。據「美國之音」去年的報導,全美大學中的118家孔子學院迄今已關閉104家。
(摘自 世界新聞網)
上大學學放空?美國大學的「放空課」為何爆紅?(254期)
一所美國小型大學動員12個老師開設一堂「什麼也不做」課,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課,也在推特引起議題旋風。學生為什麼要學 doing nothing?「放空」要怎麼教?課程的內容包括在身體、心智與情緒上如何放鬆、休息,像是正念靜觀、冥想、專注步行、深度的聆聽、如何增進睡眠、數位排毒,甚至還有太極,讓他們就在課堂上有時間與空間能夠演練這些技巧,做自己、活在當下。《時代》雜誌指出,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很大,高等教育太重視為未來的職涯準備,學生須要學習放鬆與心理健康的技巧。《時代》雜誌也引述密西根大學與波士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學者的共同研究,發現在2020~2021學年度中,有超過6成的大學生出現1種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比2013年的研究高出5成。
(摘自 天下雜誌)
一周只上學四天 全美已1600所學校實施(254期)
達拉斯晨報報導,愈來愈多的德州學區,討論一周上學四天的可行性。且全美已有1600多所學校已開始實施。根據德州課堂教師協會估計,德州約有40個學區採一周四天學制,本學年增加十多個學區啟動此計畫。
德州學校行政人員協會執行主任布朗說,較小的農村學區因招聘教師上較為困難,且他們的家人經常面臨往返校園的漫長通勤時間,「這是對當地最好的決定。」「我們必須與鄰近較大的學區競爭」諾沃克說,「根據德州數據,主要郊區的平均年薪比農村地區高出近1萬元。」
他希望新制能提高出勤率,師生們在週五也有時間處理個人事物。不少家長對此改變也抱持肯定,認為孩子可利用額外一天閱讀、寫作業,或做自己的事。
然而,並非所有父母都支持此制度。
一些研究表明,四天的上學日或工作日,可幫助降低成本,提高學生出勤率。
蘭德公司2021年公佈的一項調查發現,每小時員工工資和交通費都有所節省。
然而,節省的費用通常不多。該調查集中在三個四天制學區較多的愛達荷、新墨西哥和奧克拉荷馬州,發現總預算最多只能節省3%。
(摘自 世界新聞網)
PSAT和SAT有什麼關係?(254期)
如今很多學校會安排學生參加PSAT考試,但是對於PSAT考試仍有不少學生並不熟知。究竟什麼是PSAT? PSAT和SAT有什麼關係? PSAT考查哪些內容?參加PSAT考試有什麼用處? PSAT考試成績單該如何解讀呢?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美議員促國防部執法 停止資助和中共有關大學(254期)
美國會眾議院共和黨人就中國共產黨(CCP)在美國大學的影響力問題,敦促國防部執行法律,停止資助和中共影響力有關的美國大學。上週五(2月3日),共和黨眾議員帕特‧法倫(Pat Fallon,德克薩斯州)和吉姆‧班克斯(Jim Banks,印第安納州)致函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要求就國防部向設有孔子學院或其它與中共有關聯實體的學校提供資金問題作出答覆。
(摘自 大紀元)
進大學名校攻略 申請文須具感染力(254期)
又一年大學申請季陸續開展,隨著許多大學不再要求SAT、ACT分數,華人家長應該如何調整,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新的趨勢中也能申請到滿意的學校?業者提醒,在申請規劃中,跳出「配額」十分重要;在申請過程中,有感染力的申請文(Essay)是關鍵。史坦福領袖教育(Stanford Leadership Int'L)負責人Angie 王表示,升學規劃最主要就是「配額」的方式,她舉例,如果申請公立學校的話,例如亞凱迪亞學區,平均每年22-55個學生進入柏克萊加大(UC Berkeley),有時候會有約80個,那麼多出這30個的情況通常都是跳出配額,例如有參加特殊的活動或是公共服務。也就是說,在好的學區,競爭勢必激烈,在這個時候,學生如果有特殊活動的輔助,就比較容易進名校。
(摘自 世界新聞網)
大學和職業準備獎學金 起跑(254期)
致力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公平環境的非營利機構第一科技基金(First Tech Fund)近日宣布,面向全市所有高中生的「大學和職業準備獎學金」(College & Career Readiness Fellowship)已開放申請,110名獲選的高中生將免費獲得專業人士指導及技能培訓,並根據需求免費獲得電腦或無線網路。該獎學金旨在幫助全市低收入家庭及少數族裔學生走上大學及職業成功的軌道,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將從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期間,每周參加以大學申請及未來職業為導向的線上研討會,並根據需求免費獲得筆記本電腦及無線網路。
(摘自 世界新聞網)
加大申請搶破頭 居民錄取率低於1成(253期)
加州每年有超過10萬名高中生申請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是全美最具聲望的高等學府之一。但申請進入加大九個校區其中一個,相當競爭,即使是加州居民也是如此。在競爭最激烈的加大校園,加州居民申請者錄取率低於十分之一,來自舊金山學術菁英學校洛威爾高中(Lowell High School),申請進入洛杉磯加大與柏克萊加大的機會,低於20%。這是「紀事報」根據加州每所公立高中(包括特許學校)的加大申請、錄取與註冊數據分析,最新資料來自2021年秋季學期。
(摘自 世界新聞網)
STEAM教育給台灣啟示(上):重新定義師生關係,從教師的單一主體性轉化為互為主體性(253期)
在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統籌下,美國各種專家和代表們在STEM教育高峰會,齊聚討論未來五年、符合美國競爭法案的聯邦STEM教育策略,並已決定投入數十億美元。STEM教育、和STEM教育的進化STEAM教育,已是被美國視為是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政策和人才投資。STEAM即為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及數學(mathematics)。SSTEAM教育所帶來課程改革上的意義,從某個角度來看,可說是把教師主動參與引導與從課堂還給學生的課程改革現象,所發展出師生互為主體性的新教學形態。
(摘自 關鍵評論)
89%美國大學生竟用ChatGPT寫作業!紐約大學教授警告:用AI就是剽竊(253期)
調查發現,89%的美國大學生已經在用ChatGPT寫作業了,而其中的72%也同時支持封殺。對此,老師們的態度倒是褒貶不一,值得玩味。ChatGPT誕生才兩個月,但它給全世界投下的'重磅炸彈'就沒停下來過。雖然在很多學校,老師們防ChatGPT如洪水猛獸,卻還是屢禁不止。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美國89%的大學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業的。
(摘自 新浪專欄˙創事記)
今秋約85%院校不看SAT、ACT 補習班等產業有壓力(253期)
KTLA 5電視台報導,大學入學標準化測驗,如SAT或ACT,正逐漸成為過去式。超過80%的美國學院和大學,不再要求申請者參加SAT或ACT等大學入學測驗。自2020年春季以來,將這些測驗改為選擇性而非硬性要求的院校比例增加一倍多。至2023年秋季,約85%大學院校,在審查申請時甚至不會再考慮這些成績,包括加州大學系統(UC System)。目前,只有4%的大學院校在申請時,須通過SAT或ACT等考試。一些院校有「考試靈活」(test-flexible)選項,允許申請者提交AP成績或國際高中文憑(IB)考試成績,取代SAT或ACT。此外,出生率正在下降,18歲上大學人數減少,許多大專院校努力招生,讓他們更容易申請入學。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無綠卡留學生 在美就業難 熱門專業畢業、成績滿分也被拒門外(253期)
美國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進行裁員,招聘名額也在減少,令「在美就業難」成為華人社區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沒有綠卡的留學生,即便是熱門高薪專業畢業,瘋狂投簡歷、做測試、參加面試,等來的往往是拒信。
本報此前報導洛杉磯加大(UCLA)商學院金融工程碩士(MFE)的畢業生,從學校的職業發展中心獲悉,該專業的畢業生年薪平均12萬起步。然而,每一位畢業生都能如願以償嗎?光鮮的表面下往往藏著很多無奈,華人畢業生Jessica表示,雖然確實有很多同學在畢業前就收到很好的「工作錄取通知」(offer),但也有部分像她一樣,海投幾百份簡歷卻顆粒無收。
Jessica去年12月畢業,她從去年9月就開始找工作至今,主要通過學校提供的管道和領英(LinkedIn)平台、Handshake等求職平台投遞簡歷,投了近200個崗位。她在搜索工作機會時,發現專招新畢業生的項目少之又少,就連一些入門級別(entry level)的工作,也要求要有一到兩年的工作經驗。她最初主要競聘的是量化研究員(Quantitative Analyst),和其金融工程專業對口,但雇主們還是青睞有數學和計算機背景的學生,且傾向於有工作經驗的競選者。中國留學生許多大學畢業就讀研究所,仍難以和有工作經驗的印度同學競爭。
在投遞過程中,Jessica已感受到競爭激烈,一個職位在開放的十小時內就有逾兩百人投遞,競爭者中不乏柏克萊、史丹福、麻省理工等名校背景。同時,大學背景也會影響招聘,美國的學士會比中國重點大學更吃香,因為雇主更熟悉本土院校。Jessica還指出,持有美籍或綠卡的華人學生,找工作會輕鬆很多,一些公司的管培生(rotation program)項目會直接說明對申請者的身分要求。
投遞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和Jessica同樣處於待業的同學Olivia表示,之後還有筆試和一輪輪的面試。Olivia做過最長的筆試長達五小時,接受過最久的面試三個小時,但遺憾最後都以拒信收場。Olivia表示,求職過程中最難的就是面試,因為除了和金融工程相關的問題,還有數學、市場分析、腦筋急轉彎等問題,比如「一個骰子六個面,要投擲多少次能使每面都被看到?」
回首求職之路,Jessica有兩件後悔的事,一是開始得有點晚:「身邊很多同學暑假前就開始找工作,我應該一起捲(競爭)的」;二是在讀書期間過於投入學業,而沒有花時間社交和建立人脈(networking)。她感慨到,「我成績雖然接近滿分,但這在招聘者眼裡並不重要,如果有機會,希望能變得更外向、健談和結交更多人脈。」
雖然在美國求職艱辛,Jessica還是希望能先在美國工作,因為有更多機會且沒有加班文化。她計畫找到3月份,如果還沒有合適的位置,就回中國求職,「不過,那將又是一場新的戰鬥了」。
(摘自 世界新聞網)
美國最難進的十所大學 常春藤佔五(252期)
美國是世界上許多最著名學院和大學所在地。這些學校以提供優質教育和為學生畢業後生活和職業做鋪墊而享有盛譽。因此,許多一流大學每年都會收到數萬份申請,以填補有限的名額。錄取率從20%到5%以下不等,SAT分數中位數從1,350分到1,545分。這些學校用來決定誰被錄取的確切標準各不相同。這些學校包括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如哈佛和耶魯,主要研究型大學如卡內基梅隆,以及小型文理學院,如科爾比學院和明德學院。
(摘自 大紀元時報)
美國留學夯在哪? 疫情之下熱度不減(252期)
根據教育部統計,110年在美國的台灣學生人數近兩萬人,包含前往美國讀大學、研究所與實習。即使因為疫情影響,赴美留學的台灣學生人數略減,但整體來說美國仍是台灣學生的海外留學首選地區。
為何選擇美國?三大優勢拉力強
除了語言隔閡小、文化包容度高以外,美國還有以下3項吸引台灣學生的特色:
首先是良好的學術環境與高等教育資源;
接著是自由彈性的學制,美國的大學分為4年制的一般大學與2年制的社區大學;
最後是美國給予留學生的完善就業制度,美國在大學期間通常都非常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畢業後更提供留學生合法就業的OPT制度。
(摘自 經濟日報)
大學招生平權措施若推翻 招生、獎學金、加分等受衝擊(252期)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遭控招生過程涉嫌歧視亞裔及白人學生恐構成違憲,一般預料最高法院今年6月裁決時可能推翻基於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的大學招生方式。紐約時報15日分析指,萬一平權措施因此終結,大學招生運作可能從此變得不一樣。
(摘自 世界新聞網)
加州教育廳2022年學校評測:亞裔高中生畢業率最高(251期)
加州教育廳近日公布2022年加州學校儀表板(California School Dashboard),是自2019年中斷後的首次。顯示加州的四年制和五年制高中畢業率在2021-22年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面長期曠課率也在上升,其中亞裔畢業率最高且曠課率最低,華裔生過半的聖瑪利諾學區(SMUSD)各項指標均非常好, 加州學校儀表板是學校問責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畢業率(graduation rates)、停學率(suspension rates)、考試成績、英語學習者進步、長期曠課(chronic absenteeism)和當地指標的最新數據。報告顯示,加州高中學生平均畢業率87.0%,但是,不同群體有顯著差異。例如,亞太裔95.2%,非洲裔78.6%,而英語非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只有71.8%。另一方面,加州高中學生的曠課率平均30.0%,亞太裔11.4%,非洲裔42.5%,這兩大少數族裔相差31.1%。其他曠課率較高的兩個群體,分別為拉丁裔35.4%以及社會經濟弱勢群體37.2%。
(摘自 世界新聞網)
芝大:今秋新生錄取率5.4% 史上新低(251期)
芝加哥大學招生辦公室近日公布,該校今年秋季入學新生(2026年畢業級別)的錄取比率為5.4%,寫下芝大史上新低紀錄。亞裔在這屆錄取新生的比率為22%。芝大校報The Chicago Maroon報導,今年芝大收到3萬7526份入學申請,比去年的3萬7977份略微減少,今年錄取學生人數為2041位,其中已經有1729名確認將報到就讀,芝大說,這也代表該校的實際入學率(yield rate)達到84.7%,創下過去十年來所出現的最高比率。
(摘自 世界新聞網)
一套「決定學校生死」的評分標準:加州家長瘋 Great Schools!學區競爭不輸台灣?(251期)
美國所有的公立小學、中學、高中,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評分制度 Great Schools,而這套公開的評分制度採集了全美所有公立中小學的完整基本資料,包含:學生種族組成比例、全校學生重要科目考試成績平均、低收入戶家庭比例、師生人數比例以及老師的經驗值統計。對於在美國想念公立學校、同時又在乎學習風氣的家長來說,幾乎就是判定一間學校生死的機制。甚至在美國買賣房和租房的網站上,都能直接看到這個居住地址所屬學校的「分數」。很多當地人挑房子的篩選方式就是「幾分以下的學校不要念」,因此在特定分數之下的學校,很可能會直接被家長們淘汰掉。
(摘自 換日線)
幾歲送小孩出國比較好?(251期)
普遍來說,會想送小孩出國無非是希望小孩能在美國更好的學習環境念大學和或研究所,如果以這個為目標,則必須談及申請大學的預備項目,包括比重不輕的高中成績,而高中成績又必須用中學成績來底定。簡單來說,國中是個重要的分水嶺。如果想要孩子在課業上徹底融入並且有一定程度競爭力,最好在國中前就把孩子弄來。
(摘自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替富豪子弟「買」進名校獲利2500萬 南加主謀下場淒慘(251期)
名校行賄賂案的主謀辛格被判入獄三年半。
美國史上最大的名校招生賄賂案4日宣判,主謀辛格(William “Rick” Singer)被判入獄三年半,另三年獄外監管(Supervised Release)及向國稅局支付1000萬元賠償金。辛格曾以大學升學顧問的身份為名人富豪子弟「買」進知名大學,他並因此案失去南加橙縣豪宅,現住佛羅里達州一拖車裡,下場頗慘。
聯邦檢察官表示,辛格通過假冒慈善機構Key Worldwide Foundation,收受贓款逾2500萬元,其中部分款項用於行賄加州大學(USC)、洛杉磯加大(UCLA)、耶魯大學(Yale)等名校的教練和管理人員。此外,家長向該假冒慈善機構支付的款項還可以獲得所得稅抵扣,屬於對國稅局的欺騙。辛格於2019年3月承認敲詐勒索和預謀洗錢等罪名。
現年62歲的辛格通過賄賂、編造體育成績和入學考試作弊等方式,讓學業表現不佳的「富家子弟」獲得被名校錄取的資格。檢方2019年展開「校隊藍調行動」(Operation Varsity Blues),調查範圍橫垮六州,涉及57位家長,其中包括多位富商和好萊塢影星。這場醜聞導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女演員Felicity Huffman,和「俏皮老爸天才娃」(Full House)中的女演員Lori Loughlin坐牢。
在該案所有被判人員中,辛格的刑期最長。辛格的律師表示,辛格因此案而失去了他在南加橙縣新港灘(Newport Beach)的豪宅,目前住在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市(St. Petersburg)的拖車公園中。
在法院的書面陳述中,辛格為「向學生和家庭,以及大學和測試機構帶來的痛苦」致歉,並表示希望在獄外監管期間提供志願者服務,特別是為被忽視的青年服務。
May, 25, 2023
May, 25, 2023
May, 25, 2023
May, 25, 2023
May, 25, 2023